1. 首页 > 做梦解析 > 文章页面

王阳明悟道后说了什么

俗语 人到四十,两不碰,三不动,四不换 ,说的是啥

各位老铁们,大家好,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王阳明悟道后说了什么,以及悟道后做梦的相关问题知识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,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,谢谢大家了哈,下面我们开始吧!

本文目录

[转载]什么是真我悟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修行悟道[转载]什么是真我悟道究竟是什么意思

【转载】“道”是什么?“道”就是无数修行人生生世世都难以靠近的那个本我。修行人都在修道,然而他们却不知道,道不是修出来的,它原本就是现成的。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,宇宙的本性在你体内丝毫不少一点。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,努力修行,都是针对你的大脑而已。因为你头脑里的障碍太多了,多如恒河沙,障碍着你不认识道。当你头脑转变后,道也就自然显现了。因为道本来就在万事万物之中。仔细分析千门万法,都是在让你放下再放下,清静再清静。努力和修行都是针对放下和清静所设计的。这是进入道之前的那段距离,需要努力去修。一旦你进入了道,你才知道,道不需要修,它本来就无处不在。“道”犹如虚空,无形无相,无声无息,无作无为、如如不动,你不可能见到它,也不可能找到它。它在万事万物之中,万事万物皆是它的自然流露。它清静无为,如如不动。但又能通过万事万物显现出它无穷的妙用。万事万物无处不在,真我本性也无处不在。山河大地,动潜飞植都是真我如来。虽不可见,但又无处不见。你的肉体不是真我,思想也不是真我。许多修行人认为灵魂是真我。其实,灵魂还不是真我。灵魂还是针对肉体这层外壳而言,是这个肉体的灵魂。肉体与灵体都是物质的,只是一阳一阴,阴阳互存而已。灵魂出壳与悟道解脱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。平常人所讲的灵魂出壳,是你的潜意识这个“识神”出去玩一玩而已,它根本不能超越三界。只有悟道之后,找到了你那个真我,才能超越三界,得到彻底解脱。道无处不在,当然不存在三界之界。道无我无他,无我又如何生?无生又如何有灭?因此,道本身就不生不灭,本身就是最彻底的解脱。因此,你只有进入道里,你才能证悟到不生不灭的彻底解脱。但是,无论你用多丰富的语言来描述道,来形容本来面目,都无法准确和贴切。我们要想接近它,只有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特性为标准,通过修行改变自己。与道达成同一频率,才能进入道。“道”最明显的特性就是清静无为、平等无分别、无我无他、如如不动。悟道如同品茶,别人品茶(开悟)后,无论怎样给你描述,你还是不知道此茶(悟道)是什么滋味。只有亲自去品茶(证悟)。当你品过(开悟)之后,第三者依然不知道茶的滋味,也必须亲自去证。如何才能进入道呢?有人认为应该多学知识,多看经书,但是书本和知识都不可能让你进入道,只能在某个阶段引导你如何走路,指导你走哪条路可以接近道。“道”不是来自于外面的知识,因为知识来自于头脑的思维,是“识”而非“智”。“道”不是靠思维进入的,你脑子越复杂,想得越多,反而离道越远。六祖慧能不识一字,未看一经,却能悟道和讲经,是清静心中的自然流露。只有当你彻底空掉你的头脑,进入一种清静无为的入定状态时,你才能进入道。此时你才发现道本来就是现成的,只是自己一直都在玩头脑游戏,总在向外求,向知识里面找。被自己所知道的那点可怜的知识,一直障碍在门外了,这就是“所知障”。古大德说:“悟道不难,唯嫌捡择”。“捡择”就是分别和取舍,有了分别心才会去捡择,道是平等无分别的。心里有二、三,才会去捡择,回到“一”就不会再有什么分别和捡择,因为“一”已经接近了道。“道”如同一面镜子,无论什么事物照在镜子里,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,镜子不会分别这个事物好坏、丑美、善恶。人不仅有分别,而且样样事物都要分别个好坏、是非。如果你能回光返照,留心察觉自己刚才起动的每一个念头,你才能觉知自己念念都是分别。这是多生多劫养成的最大习气。因此,要想接近道,首先要断掉分别的习气,因为道是没有分别的。古大德说:“成佛不难,放下既是”。但是,人却有诸多的放不下。放不下亲情,放不下钱财名利,放不下所执着的一切。而一切都是围绕着一个“我”字。因此,最大的放不下就是“我执”。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,我不愿失去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即得利益。而且我执较重的人最爱显示自己,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。因此,悟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。道的特性是无我、无他,也正是佛家所说的“无我相、无佛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”。你只要心里还有我,还不能达到忘我、无我的心境,围绕着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。佛性没有自我,一切都是恒顺众生。有我就不可能平等,有我就不可能清净,有我就是在执着个性,有我就失去了整体性,那么,你就永远不可能进入道。第二个最难放下的是“我见”。“我见”就是执着自己的见解,一切都认为自己的见解对,别人的见解不对,总不愿恒顺众生,还是在处处突出自我的个性,当别人的见解与自己不同时,就生气烦恼,并与别人发生矛盾和纷争。但是他们却不知道,这些对“我见”越执着的人反而离道越远,这就是个性。个性越强反而离整体性越远,宇宙是一个整体,因此,越执着“我见”离道越远。“道”清静无为,如如不动。万事万物虽然都是它的显现,但它却无念。这一切显现都是自然的缘聚缘散。绝非道的有意安排,也不是佛和上帝的造就。有些人或一些宗教认为,宇宙的一切都是佛或上帝安排的,其实你想错了,佛和上帝是清静无为的,他们绝不会活的那么累。但是,人的习气却总爱琢磨事,琢磨人,脑子不能有一点空闲,闲一会儿就觉得无聊和寂寞,总想表现自己,显示自我的个性,发表自我的见解,总要千方百计想出点事来填补无聊和空虚。这就使人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攀缘、动念的习气。这种习气使你的心从没有清静过,心总往外驰,心驰则神往。古人造字非常合道,“心”是三点魂,外加一把钩。古人知道人有三魂,其中在外面的一点是“光魂”,光魂在天不在身,因为它特别亮,人体色身难以承受,当人投胎转世时,它只能留在外面。外面的另一点是“阴魂”,由于众生妄念外散,神魂常在外面,为财色名利终生奔波不息,因此,阴魂也在外不在身。中间一点谓“色魂”,由于此魂投胎后被肉体所困,一把钩代表肉体色身。人在受孕刚刚成胎直到出生前,都是这种弯曲身体的形状。此身像一把钩钩住色魂,直到死亡的时候,色魂才离开肉体。可见人的心时刻不停地被外界事物所诱惑,为外界事物所奔波,虽有三魂,却有两魂在外。这些都是古人用天眼所看到的,“心”字如此构造确有其理,绝非胡随意编造。如果我们能把这颗好动的心停息下来,把自己的思想彻底空掉,使它常处于清静无为之中,你就接近了道。但是,人们却爱自寻烦恼,不停地在制造妄念。以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气。许多修行人甚至想静也静不下来,大脑形成的惯性,自动地、不停地在想,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。即使睡着了,做梦还是在不停地想。人体95%的能量都是胡思乱想消耗出去的。因此,所有的法门,包括念经、念佛、念咒、打坐、结印、修定、戒律、节食、辟谷、不倒单等,都是在帮你把繁杂的思想停下来,使你的心清静无为。有些人总爱攀缘,攀缘本身就是分别心,分别出有好有坏,你才会去攀缘。攀缘使你攀附两边,远离中道,产生“爱见”烦恼。“爱”烦恼是思惑,“见”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。有“见思惑”二障就不能出离六道,不能了脱生死。因此佛说:攀缘心是生死的根本。如何辨别攀缘心呢?可从怨亲的分别上看,放不下对亲属、亲朋、情侣的执着过爱,放不下对怨家对头的记恨,总是挂在心上。经常想过去的事,以后的事,未发生的事,与自己无关的事,担心儿孙将来的事,甚至找别人算卦,看命问吉凶等等,都属于攀缘。甚至做好事,度人也在执着攀缘,不知另一面却是在造恶。道是清静无为的,攀缘则是有为,有为就是在造业,造下业因,将来必因缘而生。因此,只要还存有攀缘之心,就背离了道,就出不了六道轮回。所谓佛法无边,即不落两边之意。而凡夫都是在执着两边,不合中道。只有随缘做事,而又不思善恶,不计得失,不求结果,不为回报,虽也做事,但清静无为,合道而行。道如如不动,修行的千门万法,其共同点都是在修一个“定”字。修定就是靠近那个如如不动的道。修定的关键仍在于心,当遇到外缘时,正是考验你是否见境动心,是否心随境转。如能把握随缘不变,这就是定力,定力就能使境随心转。当你清静无为时,你就接近了道。当你静极生定时,你就能进入道。当你定中生慧时,你才能真正悟道。当你能把智慧灵活变通地运用在实践中时,你才是真正地证道。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。

如何修行悟道史上有龙场悟道,说先生顿悟,那王阳明到底悟到了什么

佛母王逍禅堂开示万缘放下我们生生世世结过很多缘,今生若要修行解脱,首先就是要万缘放下。为什么要放下这些缘呢?因为眷恋这些东西,只能继续流浪轮回。我们说的这个万缘放下,不是放弃,讲的不是从形式上与这些缘脱离关系。放下是对内心的要求,是心地上不再执著、不再挂碍、不再沾染。从心地上把那些最放不下的都放下,最舍不得的要舍掉,最过不去的要让它过去。放下五欲六尘所有的贪恋,清空心上所有的挂碍。这就是真正的修行。生活就是要随缘,随缘就是了缘,了缘就是还债。不再执著这个五欲六尘,把心收回来,回到道上,回到我们的正念,时时处处不颠倒、不迷失。万一明天不在这个世界了,就这一口气呛着呢,上不来了,咋办?到哪去?如果失去了正念,当下就堕落了,因为没有定力啊!随着业力就轮回了。心地上有定力,境缘再差,也不著相,不颠倒。境缘本无好坏,好坏是因为心的执著分别。若心不著那个相,就在正念里,安住在自性光明。无论外境如何变化,只要我们心不动摇,不颠倒。即使一口气上不来,我们也能和光同尘,回归法界,究竟圆满。但这要靠我们日积月累、千锤百炼去做行持功夫,去和对境磨炼。过去禅宗的祖师大德开悟之后,还要修行几十年,做保任功夫,就如同牧牛,就是磨那个心性啊,把它磨得溜光发亮,圆融自在。所以说,大家明白了以后,要发奋用功、勇猛精进,今生一定了道。我们讲万缘放下是从心上放下,不是消极的放弃。放下不是不做事不工作,啥也不干,那叫断灭,走偏了。我们说的放下是心地上不执著,不挂碍。把我们的执着心、贪恋世间八法的心放下。不是不做事,还有很多因缘还没了呢,我们要随缘。随缘就是还债,随缘就是消旧业。该尽的缘分都把它了了,还了,心上不去眷恋,不执著不挂碍,下一世没有轮回的种子了,就不轮回了。一门深入其实修行是挺简单的一件事。释迦文佛一代时教,三藏十二部经典,八万四千法门,博大精深。佛陀不是要我们泛泛地弄,什么都去弄。修行要一门深入,用十成的精力做一件事的时候,它的质量是非常高的。如果拿十成的精力做这个,做那个,分开了,做出来的事就不会很好。因为没有质量,没有效果。不是这个法不行,是我们的精力没有完全集中起来,把它达到一个沸点。如果用十成的精力专心做一件事情,就很容易超越,很容易到达一个高度。用十成的精力去做十件事,等于平均用一分的精力做一件事,那肯定不行。历代祖师大德都倡导一门深入。禅宗的祖师们开悟见性以后去专修,也没有修这法门那法门的。禅宗过去就是观照,包括宋朝以后的参话头,参“念佛是谁”,参“拖死尸的是谁”等等。现在的人参话头都起不了疑情,不起疑情怎么开悟呢?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,不疑不悟。疑情都起不了啦,那就不叫参,叫念话头了,参话头变成了念话头。念话头不如念佛持咒,因为念佛持咒有加持力,有佛力的加持。依止明师所以现在禅宗不好修。为什么呢?因为现在人根器不如古人,加上周围都是染缘,要完全靠自力达到一个突破,挺难的。除非依止一位有修有证的善知识,那可以。比如说我们每天修行,善知识能够面对面的给我们进行修行上的指导。在日常生活中,善知识不需要看弟子的眼睛,也不用看弟子的脸,只要你从他身边走过去,就知道你的心在不在本位,在不在状态。这样每天根据你的状态来作相应的调整,你的修行才不会偏离正道。修行还没有上道的时候,又没有师父的督促指导,肯定不行。为什么呢?六祖慧能大师讲,“迷时师度,悟后自度”。因为单靠自力,很容易走两个极端:一个是放纵自己的惰性,懒散放野马;二是盲修瞎练,容易走火入魔。不管我们有多高的悟性,只要人我执没有破,都还在妄想里面。这样打着思维妄想,任由我执支配,我想干什么,我想如何如何……禅宗讲的,举心即错,动念即乖,只要还有一个“我认为”,就已经错了。“我认为”就是个大妄想,就是凡夫自我的主观意识分别,我执我见我相都还没有破啊!都还在生灭法里面。要想靠自力达到不生不灭的究竟,很难的。师父是站在一个非常客观的高度,随时督促调教。修到什么程度了,偏了、歪了,师父会及时给予调整。所以修行没有善知识引导肯定不行。前提是这个善知识一定是真正有修有证的成就者才行。顿悟与实修修行就是这样,时时刻刻都要在道上,不要任由自己的狂心、妄想放野马,流浪生死。禅宗讲“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”。把妄心看透了,自然它就歇下来了,化于无形。原来狂妄之心是虚幻之相,这个妄想、攀缘之心是虚幻不实的,你把它看透了,它自然就歇下来了。为什么呢?你不执取它,不随顺它,它自然就下岗了,没有用武之地了。这叫无修之修,无歇之歇,没有一个修的相。因为你不执著了。心不执著对境以后,它没事干了。念头来了又走了,它本来就是生灭之法,了不可得。所以大家用功要懂得悟,要有悟性,要用巧劲,不要死干蛮干,否则用死力、蛮力,费力不讨好。修行若有悟性,如同四两拨千斤,顿悟顿超。功夫做得差不多就行了,有一定的功夫,对境来了便可调服心性,不跟着它跑,这个功夫就够用了。修行主要靠悟,主要是在日常动用中去磨。有几年扎扎实实的实修功夫就够了,只要有悟性,成就会很快。佛是悟道的、顿超的,不是死修蛮干的。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悟道,因为我们心上的力量不够,没有悟道的能力,才需要修。不实修,妄想杂念息不下来,就不可能开悟。大悟、彻悟需要心地上有足够的力量,要有足够的根,所以才要修。唯有实修才能证道。修了多少年以后,突然一个对境,一个很大的变动、逆境现前,发现内心不动了,宠辱不惊、毁誉不动。就是因为多年实修的功夫,心地上的力量。所以说,如果我们有点慧根,有些悟性,再加上精进实修,成道解脱就是挺简单的一件事儿。越勇猛精进,成就越快,越懒散越慢。人家三年就成了,你可能十年还没成。善知识传的法都一样,大家同时起修,可你得了个皮毛,人家得了个心髓;你得个骨、得个血、得个肉,人家得了个髓。这样也行啊,能得个什么,那也比没得强。有得,最后还是有果证,证个小果呗,不轮回了,不流浪了,也算没白修。很多的大祖师开悟以后,都嚎啕大哭啊!真冤呐!本来是佛,怎么迷失了这么久!有一天你完全脱开,恒时安住在这个境界里,你就再也不会回到凡夫的境界了。那时你会发现,这才是唯一的真相,这才是真我。这时,心如如不动,你对一切外境,都是“见亦未见,闻亦未闻”。是什么“见亦未见”呢?“见”是看见了,这个“未见”不是不见,而是不执著、不沾染了,它自然不往上贴了。什么不往上贴?我们的心不往上贴了。你这个时候才发现,自己好可笑,过去几十年,简直就是愚痴颠倒。现在还没有到这个地步,是因为还没有完全脱开。就像我们一直在做梦,突然有一天一个师父来“砰”地一下,把你棒醒。“啊,什么事啊?”还没有完全大醒。非得大醒,大醒大悟嘛!大悟了,彻底醒悟了,就不会再回到这个梦境中了。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。现在我们是平面的,有一天开悟了,你就是立体的。你在一个高度看一切,这叫俯视。现在我们看一切都是仰视,看一小片天空,冰山一角。等我们突然开悟了,突然脱开了,这个梦境醒了,你看一切,你俯视它。所有一切是平面的,唯有你是立体的。理悟与证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,最初是听人诵《金刚经》而似有所悟,就是言下有悟,属于理悟。直到他的师父五祖弘忍大师三更时分给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时,他才言下大悟,豁然大悟了。言下有悟还是个初悟,和言下大悟是不一样的,大悟是彻底打开了。虽然他还有微细的念、微细的流注,还没有清理干净。后来他不是有十五年时间隐居在猎人队伍里,做观照保任功夫吗?但他当下是绝对打开的,亲证到了实际的理体,就是说他进到房间了,登堂入室了。禅宗用登堂入室形容修行人证到了法身正位。有的还没有进来,只是闪了一下,从门缝看看里面的光景,这不叫亲证,更谈不上法身向上。登堂入室到了法身正位之后,还要法身向上。法身向上就是对法身也不要执着。法身、开悟也不可得,破除法我执,圆融无碍,任运自在。还有痕迹,还有“我进来了,我进宝藏里了”,那叫高高山顶立,你站在那上面,就还没有完全自在。因为你还有个成的相,还有个佛可得,这就是个妄想。所以禅宗讲“悬崖撒手”,心上不留一丝挂碍,无时无处不自在,这样才行。无论时时处处都是这个状态,本来如此,法尔如是。不著一切相,不离一切相。没有喜,没有悲。好的对境来我也是这个境界,坏的对境来,我还是这个境界,没有出入,平等无碍了。如果上座时状态还好,生活中却有所住著,就是有出入。功夫有出入,座上座下不能够完全心境一如,还要精进用功,上上升进。最后把做功夫的痕迹也要化空。比如说,从表面上看谁修得好,看上去是个大修行人,这还不行,功夫还没落堂,没有完全干净。非得像禅宗讲的桶底脱落,内外一如,这才行。所以做功夫是一层一层做上去的,最后才能化于无形。唯有真修实证才能究竟了道。佛母王逍禅堂开示佛母王逍禅堂开示禅修禅修(弟子道宗、妙如根据佛母开示录音整理)
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
重温圣贤一生 500年后的今天,王阳明仍被各大伟人所推崇

联系我们

Q Q:

微信号: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微信